全唐詩宜芳公主


1. 宜芳公主的史料記載
卷215: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下 天寶四年(乙酉,公元七四五年)
三月,壬申,上以外孫獨孤氏為靜樂公主,嫁契丹王李懷節;甥楊氏為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寵。
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祿山討破之。 卷9,玄宗本紀 下:
四載春三月甲申,宴群臣于勤政樓。壬申,封外孫獨孤氏女為靜樂公主,出降契丹松漠都督李懷節;封外孫楊氏女為宜芳公主,出降奚饒樂都督李延寵。秋八月甲辰,冊太真妃楊氏為貴妃。是月,河南睢陽、淮陽、譙等八郡大水。九月,契丹及奚酋長各殺公主,舉部落叛。 卷六 和蕃公主
宏化(弘化公主)。宗室女。貞觀十三年十一月。降吐谷渾慕容諸葛缽。文成(文成公主)。宗室女。貞觀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封。降于吐蕃贊普弄贊(松贊干布)。命江夏王送之。弄贊親迎于河源。見王。行子婿禮甚謹。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媿沮之色。謂所親曰。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當筑一城。以夸示后世。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從之。金城(金城公主)。雍王守禮(李守禮)女。神龍三年四月十四日。降于吐蕃贊普。寧國(寧國公主)。肅宗女。乾元元年七月十七日。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毗伽可汗。置公主府。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自蕃還。至貞元五年四月十二日。議罷公主府。置邑司。永樂(永樂公主)。宗室女。開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三日。出降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燕郡(燕郡公主)。余姚公主女慕容氏。開元十五年閏五月十九日。出降契丹松漠郡王李郁子焉(李焉)。固安(固安公主)。從外甥女辛氏。開元五年二月。出降奚首領李大酺。至八年。大酺戮死。共立季弟魯蘇(李魯蘇)為主。仍以公主為妻。時魯蘇牙官塞默羯謀害魯蘇。翻歸突厥。公主密知之。遂誘而殺之。上嘉其功。賞賜累萬。公主嫡母嫉主榮寵。乃上言云主是庶生。請別以所生主嫁魯蘇。上怒。乃令離婚。東光(東光公主)。成安公主女韋氏。降奚首領魯蘇。交河(交河公主)。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女。開元五年十二月。出降突騎施可汗蘇祿。和義(和義公主)。宗室女。天寶三載十二月十四日。出降寧國奉化王。靜樂(靜樂公主)。天寶四載三月十四日。封外甥女獨孤氏。降松漠都督懷順王李懷節。宜芳(宜芳公主)。外甥女楊氏。天寶四載三月十四日。出降饒樂都督懷信王李延寵。崇徽(崇徽公主)。仆固懷恩女。大歷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降回鶻可汗。咸安(咸安公主)。德宗女。貞元四年十月。出降回紇天親可汗。其月二十六日。敕置咸安公主府。準親王例。太和(太和公主)。憲宗女。長慶元年二月。出降回紇崇德可汗。
2. 關于女子出嫁古詩詞
1
挽青絲,雙環結;
百合鬢邊巧裝點。
白婚紗,如飄煙;
紅顏新妝比花艷。
鞭炮響,彩帶舞;
大紅喜字窗前貼。
黑轎車,紅玫瑰;
接奴直到郎身邊。
醉婚宴,鬧洞房;
語笑焉然化難點。
交杯酒,紅燭焰;
含羞帶怯君共眠。
2
那日無眠臥在床,伊人出嫁喜車長。
頭釵朱玉擁玫瑰,身有紅衣繡鳳凰。
遠夢徒增新夢淚,此時妄憶舊時妝。
后來不解春風意,只怕情深落雨塘。
3
欲作新娘喜欲狂,濃施淡抹巧梳妝。
紅衣一襲憐嬌軟,梨靨雙渦惜嫩香。
半喜半嗔呼不出,如癡如醉擁難將。
天公酬得佳人意,嫁個多才好婿郎。
4
玉環玉胭脂,
兩眼宵金透,
行人停步。
仙女誰家,
怎生如此,
月飄渺、樓臺束縛。
春茶醉意,
酒杯酒、曲彈無數。
偏偏誤。
艷過是差錯?
貴人幫助。
牽手一回,
終身無怨,
年復往、花開花露。
切把斷腸歌去,
無法形容,
兩難情為父。
5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6
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履我發兮。
7
手里金鸚鵡,胸前繡鳳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8
春日游,妾擬將身嫁與,杏花吹滿頭。一生休。
陌上誰家年少,縱被無情棄,足風流。不能羞。
9
桃花好,朱顏巧,鳳袍霞帔鴛鴦襖。春當正,柳枝新,城外艷陽,窗頭群鳥,妙、妙、妙。
東風送,香云迎,銀釵金鈿珍珠屏。斟清酒,添紅燭,風月芳菲,錦繡妍妝,俏、俏、俏。
3. 宜芳公主的和親生涯
宜芳公主并不是第一位和親奚的唐朝公主。早在開元717年和724年,唐玄宗就將從外甥女(非宗室女)固安公主辛氏、東光公主韋氏先后嫁給了奚首領李魯蘇。
當李延寵繼位并降唐后,唐朝冊封他為饒樂府都督、懷信王。并再次以和親政策對奚加以籠絡。天寶四載(745年) 三月二十四日,唐玄宗將外孫女冊封為宜芳公主,與李延寵成婚。
和親隊伍行至虛池驛時,宜芳公主悲傷難抑,在驛館的墻上題下了一首詩以抒發自己“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的愁詩。
安祿山為了邊功而數次侵掠奚、契丹,導致奚殺宜芳公主反叛。
安史之亂后,契丹寇邊,唐朝李載義擊退契丹并俘獲契丹名王。 劉濟擊敗奚,追擊一千多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 張仲武擊破奚北部及山奚。
4. 宜芳公主的和親背景
說起宜芳公主,不得不先說一下她出嫁民族——奚。
奚這個民族大家似乎很少提到,實際上在隋唐之間一直到遼代,這個民族一直在中國的北方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唐代初期,它被重視的程度甚至高于契丹族。
奚族和契丹同出一個族源,都是當年鮮卑宇文部的后裔。他們敗于拓跋鮮卑后,躲進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里邊,靠著希拉木倫河生活,在南北朝后期出山,逐步成長壯大,后來形成獨立的族群。在武則天時期,契丹頭領李盡忠、孫萬榮因忍受不了唐朝地方官的壓迫,率眾起義,后李盡忠死,孫萬榮統領其眾。奚族開始跟從起義,后來被唐朝和突厥收買,從后面襲擊義軍,唐(周)軍楊玄基從前面攻擊契丹軍,契丹軍大敗,其頭領孫萬榮被傳首東都洛陽。 武則天以李鍇固、駱務整將兵擊契丹馀黨,悉平之。 之后,在東北邊疆奚的勢力就大于了契丹族。
唐朝初年,太宗皇帝稱為“天可汗”,多次東征高句麗,“兩藩”見唐朝勢力強大,所以先后歸誠,奚族首領被賜國姓“李”,封地主要在今天的希拉木倫河兩岸,也就是今天的赤峰一帶。唐朝在這一地區設立了“饒樂都督府”,由奚族的首領充任都督,是實實在在的行政官府。不過,在突厥的挑唆下和利益驅動下,奚族和契丹在突厥和唐朝之間來回搖擺不定。唐朝唐休璟擊破奚、羯胡、桑乾突厥于獨護山,斬獲甚眾。 唐朝王忠嗣于桑乾河三次擊敗奚怒皆,大虜其眾,耀武漠北。
公元732年,李恪的孫子信安王李祎奉詔對奚用兵。 這次兵變本來就是突厥挑唆的,所以,當大軍開到科爾沁草原時,奚酋長李詩鎖高率領5000帳表示愿意歸順唐朝,并愿意遷居內地。于是,唐玄宗封李詩為奚王、左羽林大將軍、歸義州都督,賜財帛10萬段,并且把他的部落移到幽州邊界的歸義州。這個歸義州地址就在北京房山長陽,原來是安置新羅(朝鮮族)歸義人員的地方。此時,又安置了奚族歸降人員。
這次歸順很徹底,不但人員幾乎全來了,因為5000帳應該是5萬多人,所以,饒樂府的政府辦公部門也遷來了。設立在大房山下,這就是今天的房山鎮饒樂府村。
李詩鎖高歸順后,將大兒子李延寵(732-746年)送往朝廷充當侍衛,其實就是“質子”,人質。李詩鎖高六年后去世,安祿山奏請朝廷讓李延寵繼位。朝廷表示同意。
李延寵繼位后又回到了希拉木侖河,原來的饒樂府故地。不久,他又和契丹聯兵反唐,后在唐將張守珪的圍困下降唐。
5. 宜芳公主的墳墓考證
史料記載:鹿徑嶺,歷為險地。故址在今山西省嵐縣北30公里河口鄉嶺上村。 光緒《山西通志》:“鹿徑嶺,在嵐縣北六十里,古洪谷隘也。西連乏馬,東通靜樂“。嶺上不遠處的錐形山丘,當地人稱為“皇姑墳”。
嵐縣攝影協會的靳佩榮曾兩次登上嵐縣河口鄉的鹿頸嶺上進行實地考察,下面是他的考察內容:
那是一座巨大的古墓,坐東北朝西南,東面連山,三面臨谷,底圍約七十多米,高約六米,孤零零地坐落在鹿頸嶺的頭部??梢韵胂螅哼@位皇姑自從入葬以來,便永遠背對東方,從此再無看到過日出,而只能一如既往地獨對西風,久久地等待著落日的那抹殘陽,無形中給人展示出一種悲情色彩。如此特殊的位置和環境氛圍,讓人難于理解!作為皇姑墓地為何要選擇這樣一處無環無抱、偏僻而荒野之地呢?根據考察和史料記載推測,這座墳墓及可能是唐代的宜芳公主墓?!端问贰酚涊d當地有古地名“宜芳縣,這個宜芳縣就是現在的嵐縣,這顯然和宜芳公主有關聯,事見《宋史·地理志》:“宜芳縣有飛鳶堡?!憋w鳶堡,又稱為乏馬嶺、馬嶺寨,宋置關?!端问贰さ乩碇尽罚骸耙朔伎h有飛鳶堡?!?成化《山西通志》:“乏馬嶺寨,在嵐縣北六十里。城周圍三里,高一丈二尺,洪武九年鎮西衛調守,今罷?!彼螘r趙宣曾任嵐州飛鳶堡兵馬監押一職。
《虛池驛題屏風》是宜芳公主公諸于世的唯一作品,也是她留給后世的最后遺言。而“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币苍撌撬斈陙辛⒁朔伎h鹿頸嶺遙望故鄉的心理寫照吧?
6. 古代名人中名字里帶有芬字的有誰
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53365321.左芬(?—300年),出土墓志作左棻,字蘭芝,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女詩人。少好學,善屬文。為晉武帝妃嬪。今存詩、賦、頌、贊、誄等20余篇,大都為應詔而作,《離思賦》最著名。左芬自幼好學,善于寫文章,名聲僅次于其兄長左思。晉武帝司馬炎聽聞左芬才華過人,便將她納入后宮。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晉武帝封左芬為修儀。[1] 后進封為貴嬪,世稱左嬪妃。原有集,已失傳。
2.宜芬公主 也有作宜芳公主,此處按全唐詩說法。約生活于唐玄宗天寶(742--755)前后。本豆盧氏女,有才色。天寶四載,奚霫(在今河北承德境內)無主,安祿山請立其質子,而以公主配之。上遣中使護送,至虛池驛,悲愁作詩于驛站屏風,現存詩一首。 【虛池驛題屏風】 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 圣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3.張芬 [唐] 字茂宗,兵部郎中。工正書,大歷二年(七六七)徐浩所撰唐左驍衛將軍郭英杰碑,為其所書?!斗d劍南西川幕府諸公寫真贊、金石錄》 。
4.馮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號景亭,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師從林則徐。道光二十年進士,授編修,咸豐初在籍辦團練,同治初,入李鴻章幕府。少工駢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經世致用之學。在上海設廣方言館,培養西學人才。先后主講金陵、上海、蘇州諸書院。馮桂芬為改良主義之先驅人物,最早表達了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著有《校邠廬抗議》、《說文解字段注考證》、《顯志堂詩文集》。
7. 古代名人的名字里帶正字的有哪些
張居正(1525年-1582年), 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
祖籍安徽鳳陽 ,出生于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歷新政”。
法正(176年-220年), 字孝直,扶風郿(今陜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謀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后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
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謀,被陳壽稱贊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呂蒙正(944年 - 1011年), 字圣功,河南洛陽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
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寬容有雅。
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謚文穆,贈中書令。正昂(?年-223年), 三國時的蜀漢建寧郡太守。
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因夷陵之戰中大敗,在永安病逝。同年夏天,益州郡統帥雍闿聽到劉備逝世的消息,心生叛意。
不久,雍闿殺死建寧太守正昂。留正(1129年-1206年), 出生于泉州永春,南宋永春昭善里留灣(今永春縣桃城鎮留安村)人,乃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六世孫。
卒年七十八歲。主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累官簽書樞密院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師、觀文殿學士等職,先后受封申國公、衛國公、魏國公,卒贈太師,謚忠宣,紹熙初,拜左丞相,謹法度,惜名器,毫發不可干以私;引趙汝愚與之共政。
孝宗疾革,數請車駕過宮。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諫,退再上疏,言極激切。
嘉泰元年(1201年)封魏國公,進少師、觀文殿學士。卒,謚忠宣。
正著有詩、文、奏議、外制二十卷,《宋史本傳》行于世。張正甫(751年-834年), 字踐方,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唐德宗貞元二年(786)丙寅科狀元及第。周正, 字公端, 號方山,清代萊陽(今山東省萊陽市)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進士,授蒲城縣知縣,著有《取此居文集》、《偶成軒集草》等。周正曾來嶗山游覽太平宮等處,留有五言古詩《太平宮》。
趙正, 三國時,蜀漢楊儀的都尉。亮卒于敵場。
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呼都尉趙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悅。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師縣(今河南省偃師市)人,三國時期學者、官員。
少好學,廣讀古籍。弱冠即善寫文章,為蜀漢朝廷征為秘書吏,官至秘書令。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漢,后主劉禪投降,郤正為之撰寫投降書。后隨劉禪前往洛陽,受封關內侯,得晉武帝司馬炎賞識,任巴西郡太守,公元278年(咸寧四年)去世。
為人不重名利,曾作《釋譏》,表明自己淡泊之心境;又醉心于文學,共作詩歌、論著、辭賦等近百篇,但多散佚于后世。吳正(1398~1454) , 字希純,號靜齋。
南岑吳氏義房里仁世祖。明正統丁巳被舉薦博學鴻詞入翰林院,1443年簡修玉牒入文淵閣,1445年擢中書舍人。
自小熱愛繪畫,臨摹畫譜,擅畫人物肖像,逼真傳神。所畫人物采用藏頭鼠尾描技法,行筆頓挫有致,筆法豪放蒼勁,成為浙派重要人物。
明正統初年,吳希純被薦入翰林院,授中書舍人,成為宮廷的專業畫家。王正, 臨安(今浙江杭州)刻工,紹興三年(1133年)刻湖州版新唐書,十五年(1145)刻紹興版尚書正等書。
《宋元考古學初稿》。韋正矩(?年-663年), 或作韋政舉,唐太宗李世民嫡女新城公主第二任丈夫。
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韋慶嗣之子,屬于韋氏的彭城公房。駙馬長孫詮被殺后,在東陽公主的推薦下尚唐太宗嫡女新城公主,因此連升八級為正三品殿中監。
龍朔三年(663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于新城病亡于長安通軌坊南園,終年三十歲。在此之前新城公主已經患病,并且期間高宗為其建造建福寺祈福。
妹妹的離世,令唐高宗悲痛不已,于是遷怒駙馬韋正矩,認為是他導致了公主死亡。有司審問之下,韋正矩不能辯,高宗盛怒之下,賜死韋正矩。
沈正(413—455), 字符直。南朝宋武康人。
沈淵子之子。弱冠,州辟從事。
出為始寧、烏傷、婁令,母憂去職。畢,為隨王劉誕后軍安南行參軍。
劉誕鎮會稽,復參安東軍事。元嘉三十年(453),元兇弒立,分江東為會州,以劉誕為刺史。
劉誕猶預未決。會尋陽義兵起,宋孝武帝劉駿使至,劉誕乃加沈正寧朔將軍,領軍繼劉季之。
劉誕入為驃騎大將軍,沈正為中兵參軍,遷長水校尉。孝建元年(454),移青州鎮歷城,臨淄地空,除寧朔將軍,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二郡太守,委以全齊之任。
未拜,二年卒,時年四十三。楊正, 唐穆宗時人。
工楷書,長慶二年(822)李宗閔所撰唐太保李良臣碑,為其所書?!督鹗怼?。
呂正, 字晦文,南安樸里人,呂大奎第三子。自幼受父祖節義熏陶,久負英雄志,發奮攻書,學兼文武。
得駙馬都尉楊鎮及其夫。
8. 歷史上哪個公主送去和親到了就被砍頭來著
這位公主就是大唐唐玄宗時期的宜芳公主。這位宜芳公主其實并不是唐玄宗的親生女兒,而是他的外甥女。是唐中宗和韋皇后所生的女兒長寧公主和隋朝宗室楊慎交所生的女兒,也就是唐玄宗妹妹長寧公主的女兒。這位長寧公主因為受到韋皇后的牽連,在唐玄宗誅殺韋皇后后,就被貶出長安。
?
本來唐玄宗可能都想不起來這個妹妹,但是,在天寶初年,當時東北的奚族首領李延寵迫于大唐的實力,因此歸順了大唐,唐玄宗封李延寵為懷信王。而為了進一步控制李延寵和他背后的奚族,因此,唐玄宗準備跟他和親,將一位公主嫁給他做老婆。但是,東北那個地方,窮山惡水,天寒地凍,而且此時的唐玄宗也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去吃苦。
?
于是,準備在宗室里面選擇女子出嫁,最終找到了貶出京城,現在窮困落魄的長寧公主,她此時正好有一位年齡合適的女兒楊氏。于是唐玄宗將其接入皇宮,冊封為宜芳公主,準備出嫁東北奚族首領李延寵。長寧公主自然不愿意女兒去,但是,此時朝中已經沒有肯為長寧公主說話的人了。于是板上釘釘,非去不可了。
?
天寶4年3月份,宜芳公主離開長安,一路向北,經過內蒙古,去東北和李延寵成親,一路上十分不舍,還寫下了訣別詩《虛池驛題屏風》。經過長途跋涉,宜芳公主輾轉到達了奚族,而且順利完婚。但是,此時在東北邊關的安祿山,為了邀功,硬是不顧公主和親的大局。不斷出兵攻打奚族,準備一舉將這個奚族打趴下,或者滅亡。
?
而這個奚族首領李延寵其實也不是真心歸附大唐,早有反叛之心。因此,開始聯絡周邊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崛起的契丹族,共同起兵反叛大唐,共同打擊安祿山。而為了表明決心,將前來和親的宜芳公主當場斬殺祭旗,以壯聲威,表明跟大唐死磕到底。
?
而這位可憐的公主,和親剛來,頭顱就被砍下來成了犧牲品,堪稱古往今來最為悲慘的和親公主,而且當時只有十幾歲。在古代和親的公主大多沒有好下場,而且用女人的胸脯買來的和平又能維持幾年呢?因此,后世的人比較推崇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因為大明從不和親,連皇帝死了也不屈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表現的很是硬氣。